內容詳情
從詠梅詩詞中感悟人生真諦
分類:
職工文苑
作者:
王麗媛
來源:
巖土公司
發(fā)布時間:
2025-11-03 08:27
孩子幼兒園的每日微信群視頻打卡,已成為我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昨日打卡的內容,是王安石的傳世名篇《梅花》。當孩子用稚嫩的童聲誦讀時,我也情不自禁地輕聲應和:“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孩子清澈的嗓音里,或許尚未能真正體悟詩中蘊含的千年深意,但站在成年人的視角回望,梅花那在嚴寒中綻放的堅強自信、其高潔謙遜的美好品格,在歲月的磨礪下愈發(fā)顯得珍貴無比。誦讀之間,那梅開時節(jié)的清雅與凜冽環(huán)境的肅殺交織浮現(xiàn)于腦海,一幅倔強不屈、傲然凌寒的生命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令人心潮起伏。
梅花,歷來是堅韌不屈、高潔品格的象征,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揮毫潑墨。在浩如煙海的詠梅佳作中,除了王安石這首膾炙人口的《梅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陸游與毛澤東各自創(chuàng)作的《卜算子·詠梅》。這三首經典之作,雖時代背景迥異,詩人境遇懸殊,卻皆借梅花這一核心意象,酣暢淋漓地揮灑胸中塊壘,寄托了各自最真實深沉的情感。
王安石的梅:孤高自守的智者風骨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開篇即以“墻角”的僻靜與“獨自”的孤清,精準勾勒出梅花不事張揚、遠離喧囂的獨特姿態(tài);“凌寒”二字,則點明其身處環(huán)境的嚴酷無情。然而字里行間卻毫無愁苦哀怨之態(tài),反襯出梅花于酷寒中卓然獨立的凜然風骨。“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更是神來之筆,以若有似無的“暗香”點睛——不憑借絢麗奪目的外形引人注目,而是以那清幽淡遠的芬芳悄然宣告自身的存在與價值。這恰如王安石在推行變法之時,面對保守派鋪天蓋地的圍攻,他并未選擇言辭激烈的爭辯,而是以堅定的信念、務實的舉措和最終可能惠及蒼生的實績來自證其道。此梅是“內省式”的典范,孤高卻不孤僻,在靜默的堅守中,透露出改革者特有的那份篤定與從容。
陸游的梅:失意不屈的孤臣氣節(jié)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起句便以“驛外”的荒涼、“斷橋”的殘破、“無主”的寂寥,三重孤絕意象層層疊加,將梅花的漂泊無依、無人問津渲染得淋漓盡致;“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進一步將環(huán)境的凄風苦雨推至極致,這無疑暗喻了詞人一生壯志難酬、屢遭貶謫、報國無門的政治失意與深重苦悶。然而,即便身處如此絕境,“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卻擲地有聲,彰顯其不屑與世俗爭寵奪利的清高孤傲;“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更是以無比決絕的姿態(tài),將個體生命無可避免的凋零與精神香氣的永恒不滅形成震撼人心的對比,托出的是南宋愛國志士“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貞氣節(jié)。此梅是“悲劇式”的壯歌,孤憤填膺卻不消沉頹廢,在極度的絕望中,反而淬煉出人格如金石般的硬度與不朽光芒。
毛澤東的梅:樂觀奉獻的革命情懷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開篇即以宏大的動態(tài)筆觸,將梅花置于四季輪回、斗轉星移的壯闊時空背景中,一舉打破了傳統(tǒng)詠梅詩詞中常見的靜態(tài)孤寂氛圍;“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更以“懸崖百丈冰”的極度險惡嚴寒,反襯出“花枝俏”的盎然生機與無畏勇氣——這里的梅花,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被動承受環(huán)境壓迫的弱者,而是主動迎戰(zhàn)、在絕境中奮力綻放生命美麗的勇者?!扒我膊粻幋海话汛簛韴蟆敝笔阈匾?,彰顯其無私奉獻、甘做報春使者的博大情懷;而“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則以一個靈動傳神的“笑”字完美收束,將個體的卓越風姿徹底融入并消解于集體的繁榮盛景之中,完成了從孤獨“報春者”到與萬物同慶同樂的“同樂者”的升華。此梅是“超越式”的杰作,洋溢著革命者特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豪邁而充滿希望,在深重的苦難中,展現(xiàn)出改天換地、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磅礴浪漫主義情懷。
三梅映世:現(xiàn)代困境中的生命啟示
這三首詠梅杰作中的梅花意象,如同三面澄澈明亮的鏡子,穿越時空,清晰地映照出當代人在各自人生困境面前,可能選擇的不同生命姿態(tài)與精神高度。
王安石的梅啟示我們:當身處“墻角”般邊緣化的位置,或面臨“凌寒”般巨大壓力與挑戰(zhàn)時,不必急于向外界大聲疾呼以證明自我。應如梅之“暗香”,專注于內在價值的修煉與積累,沉心靜氣,默默耕耘。堅信時間這位最公正的裁判,終會給出答案——這恰是當代年輕人在激烈的“內卷”洪流中,保持內心定力、避免隨波逐流的一份生存智慧。
陸游的梅昭示我們:人生長路漫漫,難免遭遇如梅般“寂寞開無主”的孤獨時刻,經歷事業(yè)的低谷、理想的幻滅,甚至感受到“零落成泥”般的深刻挫敗。然而,“香如故”的關鍵,不在于避免挫折,而在于能否將每一次挫折都轉化為淬煉信念純度的“試金石”——正如無數(shù)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守冷板凳,在無人喝彩的歲月里潛心鉆研,最終突破關鍵技術的壁壘,其穿越時空的“香氣”(即卓越成就),正是對那份漫長“堅守”精神的最好回饋與至高褒獎。
毛澤東的梅則指引我們:當個人的命運之舟與時代的洶涌洪流不可避免地交織碰撞時,不必困囿于“孤芳自賞”的小我天地。當如梅之“俏也不爭春”,將個體的才華、熱情與價值追求,自覺而主動地融入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宏大集體事業(y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終到來的“山花爛漫”的壯麗時代圖景里,超越個體的局限,收獲那份“叢中笑”的深沉喜悅與無上榮光——這正是當代青年響應時代召喚,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崇高精神坐標與行動指南。
三梅雖異,其魂歸一。它們共同昭示的核心在于: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是邊緣的孤寂、失意的深淵,還是投身時代洪流的澎湃——都應始終堅守那份“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高地與核心品格。這份在困境中磨礪、在堅守中升華、在奉獻中超越的永恒價值,穿越千年的詠梅傳統(tǒng),最終沉淀為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啟示與力量源泉。